在人间,行人道,道人间

意识之惑:从类器官、AI到自然本质的探寻

紫墨云 楼主
2025-09-17 16:26:15

意识像爵士乐一样难以捉摸,还是更像海豚的生物学特性,虽奇特却自然?


引发意识相关问题的不只是人工智能系统,合成生物学的产物同样如此。近年来,研究人员掌握了培育脑类器官的技术——这些自组织的三维细胞系统源自人类多能干细胞,近期则更多采用人类胎儿细胞。如今,类器官正逐渐融合形成"类聚体",即多个相互作用的类器官复合体。例如,斯坦福大学塞尔吉乌·帕斯卡实验室就创建了一个模拟人体脊髓丘脑通路的类聚体,这条神经回路对将身体感觉信息传递至大脑至关重要。这个类聚体究竟只是在模拟感觉信息的产生与传递,还是可能拥有自身的意识体验?


虽然关于类聚体和人工智能系统的意识问题很新颖,但它们属于一个更为古老的根本性问题:什么样的实体具备意识能力?目前普遍认为哺乳动物和鸟类具有意识,但对于鱼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头足类动物或昆虫是否存在意识,学界尚无定论。甚至在我们人类自身物种内部,关于意识分布也存在尖锐问题:比如意识是从出生时(甚至出生前)就存在,还是仅在出生数周甚至数月后才出现?


关于意识分布问题的讨论大多聚焦于如何识别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系统是否具有意识。但分布问题还引出了一个更根本的议题:当我们询问机器人、蜜蜂或婴儿是否具有意识时,我们究竟在问什么?这不是一个认知问题,而是一个语义问题。尽管语义问题常被视为枯燥无益(人们常翻着白眼说"这只是语义问题"),但它无法回避。如果我们认真对待"哪些系统属于'意识俱乐部'"这个问题,不仅要问"意识"意味着什么,更要探究它为何具有这样的含义。


与许多自然语言术语一样,"意识"是多义词,具有多个(虽相关但)不同含义。在某种意义上,"意识"等同于清醒状态。例如,苏格兰哲学家W·L·戴维森在《定义的逻辑》(1885)中写道:"心灵的清醒活动就是意识——与昏睡、无梦睡眠、昏厥、无知觉状态相对的意识......"

但显然,关于意识分布的争论并非针对清醒状态。当计算机科学家杰弗里·辛顿声称人工智能系统已经具有意识时,他显然不是说它们处于清醒状态;反之,否认新生儿具有意识的人也并不否认新生儿存在清醒期这一明显事实。但如果分布问题不涉及清醒状态,那它究竟关乎什么?


解答这个问题有两种策略。第一种策略诉诸同义词:那些据说能捕捉"意识"本义的语言片段。关于"意识"(在相关意义上)的常用同义词包括"觉知"、"感受性"和"主观体验"。另一个常被引用的同义词是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普及的说法:具有意识意味着"对你来说存在某种体验"。


0
0
收藏
投诉
Re:意识之惑:从类器官、AI到自然本质的探寻
举报帖子
辱骂、低俗内容    未成年违规内容    广告及垃圾信息    虚假谣言    抄袭或未授权转载 其它

内容:
打赏
帖子:意识之惑:从类器官、AI到自然本质的探寻
作者:紫墨云

  引人入胜,望速更新

  精彩分享,感佩不已

  创作不易,聊表心意

  一路前行,再接再厉

  吾本善良,乐于施助

意见反馈
请选择反馈类型
网站建议 功能故障 其他问题
联系方式